学习反思
教学反思是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精彩之处和不足,从而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认真开展教学反思和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精彩之笔”,也有“缺憾之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摸索,不断进取,才能更好。
如:刚学习过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据世界》这一课时。教学时,刚接触文本,觉得茫然,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认真研读了文本、教参,知道《数据世界》属于小学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板块,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感知大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把大数和熟悉的事物相比,通过计算把大数看为整体,分为部分,通过部分估算整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交流汇报明确收集数据的方法:查找资料、询问他人、做调查等。然后巩固练习,全课小结。课时完后觉得还不错:教学目标定位不错、学生反馈不错。但文本事例出示的是印尼海啸造成500万人受难,无家可归这一数据。考虑到学生对一个国外的数据可能不感兴趣,于是自作主张把这一情境换成了2008——2010年我国发生的三大事件:汶川地震、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三个事件中的数据,并制成PPT演示文稿,果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课后总觉得文本选用这一事例必有它的用意,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教研员研究探讨,明确文本选用这一事例意在学生体会国际援助的精神。看来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文本,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吃透教材,看穿教材,深入才能浅出,不可随心所欲随意删减文本内容。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缺憾:预习作业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放到课堂上落实,导致教学时间延长。
记得一位教育名家说过:“或许一位有着十年教龄的教师没有长足的进步,如果他认真做了三年的反思与研究,他或许会有长足的发展。”,教学贵在“研”,贵在“思”。
一、理念上的收获:
中观教学设计——本次培训我接触到最多的一个概念就是中观教学设计,也就是通过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通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的教学设计,它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往上可以较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在单个课时内“打转”,很难在同一课时内对各种有益方法兼收并蓄,无法展示和提升更高层面的教学设计技能。事实上,以中观单元视角出发的教学设计思想,已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显现出来。例如,WebQuest衍生出MiniQuest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它针对单学科,历时较短,熟练教师能在3~4小时内设计出来,学习者则可能在2~3节课时内完成MiniQuest学习。这种精致迷你型的单元设计,使得MiniQuest很容易地深入到常规的学科课程中。
问题化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思想的现代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将授导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特别适合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二、技能上的收获:
作为一名教师,在培训前,我从未接触过freemind程序,可是本次培训“逼着”我学会了这种软件。然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两种软件绝不仅仅是应用于作业中,在**常教学中我也经常把这些技能派上用场。
本次培训要求形成的技能,诸如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基于项目或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设计能力、主题资源的设计与创建能力、学习过程的组织实施、信息化监控与评价能力、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